慈善救濟活動早在創會總會長星雲大師弘法於台灣宜蘭時便已展開,1964年起積極投入慈善救濟、醫療義診、育幼養老等社會福利工作。

隨著佛光山海外道場紛紛興建,賑濟的範圍逐漸延伸到國際間,嘉惠當地困苦民眾,如菲律賓、南非、印度、巴拉圭、巴西等地,國際佛光會每年舉辦賑濟活動,提供貧困地區民眾糧食、物資等民生用品,以實際行動表達對貧困民眾的照顧,發揮雪中送炭的人道精神。

「巴拉圭零飢餓計畫」

「愛心豆漿零飢餓合作計畫」為國際佛光會巴拉圭協會,及國際佛光會巴拉圭華人慈善基金會在當地慈善重要工作之一。緣於西班牙神父Jose Fernandez在一次會議中的提議,他認為巴拉圭有最好、最便宜的黃豆,而中國人又善於製作豆漿和豆腐,何不一起來做豆漿給貧困社區的居民飲用,改善他們缺乏營養的問題呢?

於是,國際佛光會巴拉圭華人慈善基金會便派人前往台灣訂製2台超強馬力的豆漿機,再自行研究改良。於2000年開始,先在貧困社區訓練義工,再選擇合適的地點設置豆漿站,每周定時供應2至3次豆漿,讓附近的老人、孕婦和小孩自備容器免費領取。

由於豆漿站大受歡迎,「愛心豆漿零飢餓合作計畫」遂由東方市逐漸擴及到巴拉圭全國各地,2000至2016年期間,基金會總共提供了420台豆漿機,由政府供應全國貧困地區兒童免費豆漿。而基金會直接管理的豆漿站,總計已超過百處,每月生產超過八萬公升豆漿,逾???人(四千五百戶家庭)受惠。

有鑑於貧窮地區教育資源貧瘠,倫理道德觀念薄弱,不單阻礙了個人成長發展,更造成許多社會問題,導致更嚴重的後果,國際佛光會在創會總會長星雲大師的帶領下,積極為提升貧窮地區的教育努力不懈,為更多在世界邊緣的眾生,創造享有平等受教的機會。

「如來之子」

有感於巴西貧民窟地區缺乏教育、道德失落、犯罪日增,2002年巴西如來寺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支持下,展開「如來之子」教養計劃,不僅提供衣物、糧食,更重視道德教育與人格培養,配合教授各項才藝課程,讓他們有正確的人生觀、道德觀,幫助孩子們遠離毒品、失學、犯罪等問題,為貧民孩童開創出一條光明大道。

---基礎教育

計劃初期認養6-12歲的孩子,授予音樂、繪畫、語文、道德、禪坐及心理輔導等知識藝文性課程,也安排博物館、動物園等戶外參訪,增廣見聞,並利用假日舉辦夏令營、冬令營,培養孩子人際互動的關係。

---生涯規劃

巴西如來寺與當地政府合作,針對13-18歲青少年,規劃學習烘焙、語文、手工藝等技能,藉此培養謀生能力,同時安排禪坐、身心理輔導,以及道德教育課程。學程二年一期,完成學業後,由國際佛光會及當地市政府共同頒發文憑認證。

---佛光足球隊

為了讓青少年有健康正當的運動,如來寺與當地政府組成一支130-150人的佛光足球隊。以貧民區旁的運動場作為練習場地,除了足球技能的培訓外,還安排禪坐、語文、就業輔導等課程,讓孩子的身心平衡發展。
「如來之子」計劃除了幫助貧民窟的孩子有受教的機會,學得一技之長,更教導他們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,以正知正見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。直至2016年已輔導將近3000名青少年,改變了他們的一生,顯著的成效受到當地政府及聯合國的高度肯定。

 

「印度佛學院大樹下」

佛光山印度佛學院成立於1999年,成立之初,沒有固定居所,必須四處遷移,但即使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,仍堅持培育人才的辦學初衷,2004年終於在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取得土地,2005年6月將設在加爾各答的印度佛學院遷至菩提伽耶,同年底並開辦「佛光伽耶育幼院」,協助照顧貧困家庭,提供孩童就學機會。

2013年12月印度佛學院竣工完成。為了改變當地貧困的命運,印度佛學院以教育為目標,創立「大樹下的課堂」。自2014年6月,每週日利用課餘時間走入村莊,推動「大樹下」教學專案,教導孩童識字之外,並以「三好」(做好事、說好話,存好心)為核心課程,從小培養孩童正確觀念,許多父母也前來旁聽,增廣見聞。透過教育,對孩童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,逐漸讓行為變得有規矩,學習付出與奉獻,更會主動幫忙父母分擔家務。
「大樹下」,是在樹下為孩童開辦的課程,更代表著菩提樹,象徵釋迦牟尼佛的教法。更深一層的意義,是傳承自台灣高雄大樹佛光山,延續發揚創會會長星雲大師的理念,將「人間佛教」帶回印度。

「希望小學」

本著「以教育培養人才」的理念,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積極投入基礎教育工作,發起興建希望小學工程。自1996年開始,已於中國大陸包括廣東、陝西、江西、四川、安徽、山西、寧夏等地建設百間希望學校,提供寬敞、明亮的學習環境,幫助逾萬名山區學童平等受教。除了新建校舍,強化硬體設備外,亦提供教職員助教金,鼓勵老師們作育英才,並頒發獎學金給成績優秀的同學;發送文具、辭典等給每一位學生,讓他們有足夠的學習資源。
希望小學的設立,讓許多貧困失學的孩童一圓上學的心願,更讓他有了光明燦爛的未來。

「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」

「雲水書坊」的成立是希望滿載圖書的行動書車有如行雲流水般開往學校、社區,方便大眾就近看書、借書,同時推廣全民讀書運動,希望藉由閱讀提升生活及改變生命。
第一台的「雲水書坊―行動圖書館」在2007年1月誕生,至2011年增至6台書車。鑑於城鄉差距及現代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教養問題,2012年在星雲大師的慈示下,佛光山同時打造44台書車,共有50台「雲水書坊」,藉其機動性與便利性,如行雲流水、如飛鳥展翅,將書香傳送各地。
如今不僅在台灣,雲水書坊也已開往香港、日本以及中國揚州鑑真圖書館等地,載著滿滿的圖書和無限的希望,傳送到每個需要的地方。

創會總會長星雲大師曾在「佛教對女性的看法」中提到,「平等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是人間的宗要,也是佛法的根本。例如《華嚴經》說:「一切眾生平等。」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凡夫與佛平等,無二無別。」《金剛經》說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男女平等、兩性平權,這是時代的潮流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人人都是平等無二;唯有從佛教的精神,從佛陀的本懷來認識人權,發揚平等的精神,才能為女性帶來平等的空間。

「兩性平等婦女平權」

有鑑於非洲地區沒有足夠的教育、技能訓練等條件,導致嚴重的失業及社會問題,國際佛光會分別在八個黑人地點以及南華教學中心(Nan Hua Academy)開辦免費電腦培訓班,尤其是招收教導南非女性基本的電腦文書處理及計算等技能,課程包括MOS、Pastel Accounting、MTA、Schoolnet等。在持續的努力下,直至2014年8月,共有2819人受益,畢(結)業人數1261人,已順利就業者超過三百人。良好的教育成效,除了增加當地的就業率,更提升了女性的就業機會及權益。

 

「南非天龍隊」

南非大多數青少年來自低收入家庭,許多被迫中斷學業、回到部落、結婚生子,一輩子就只能在部落度過,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幸運兒並不多。因此,星雲大師為了幫助南非黑人女青年,能有機會翻轉人生,2013年指示於南華寺成立天龍隊,讓南非各地貧困或是單親家庭女孩,學習中華民族藝術舞龍、鼓陣等技藝,也學習佛光山「人間音緣」及非洲傳統歌曲、舞蹈等,用心栽培她們各項才藝,展現生命的價值,期望透過多元文化的學習,交流,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多元文化與開拓視野。

南非天龍隊成立至今已開辦四個學期,培育了近百位南非女青年,在世界各地演出,展現精彩的技藝,藉由表演的平台與世界結緣並改變自己的人生。